海淀區(qū),是北京市下轄的一個區(qū),位于北京城區(qū)西北部。全區(qū)面積430.8平方千米,南北長約30千米,東西最寬處29千米,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2.53%。元代初年,海淀鎮(zhèn)附近是一片淺湖水淀,故稱“海店”,即今日的海淀。海淀區(qū)高校云集,著名的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北京師范大學等均位于海淀區(qū)。頤和園、圓明園、香山等著名旅游景點也位于海淀區(qū)。
頤和園(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)
頤和園(the Summer Palace),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,AAAAA級旅游景區(qū)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(qū)示范點,是中國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,中國四大名園(另三座為承德避暑山莊、蘇州拙政園、蘇州留園)之一。位于北京市海淀區(qū),距北京城區(qū)十五公里,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。利用昆明湖、萬壽山為基址,以杭州西湖為藍本,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,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,被譽為“皇家園林博物館”,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。
圓明園(清朝皇家園林)
圓明園(Yuanmingyuan Imperial Garden)坐落在北京西郊,與頤和園毗鄰,由圓明園、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,所以也叫圓明三園。此外,還有許多小園,分布在圓明園東、西、南三面,眾星拱月般環(huán)繞在圓明園周圍。[1]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,面積五千二百余畝,一百五十余景。建筑面積達16萬平方米,有“萬園之園”之稱。[2]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、聽政,處理軍政事務,因此也稱“夏宮”。
圓明園始建于1708年(康熙46年),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。1723年雍正即位后,拓展原賜園,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(nèi)閣、六部、軍機處諸值房,御以“避喧聽政”。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、改建之外,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,在東南鄰并入了萬春園。[3]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。嘉慶朝,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,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。道光朝時,國事日衰,財力不足,但寧撤萬壽、香山、玉泉“三山”的陳設,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,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。1860年英法聯(lián)軍洗劫圓明園,文物被劫掠,同治帝時欲修復圓明園,后因財政困難,被迫停止,改建其他建筑。八國聯(lián)軍之后,又遭到官僚、軍閥巧取豪奪的毀滅打擊,終變成一片廢墟。
香山
香山(Fragrance Hill)又叫靜宜園,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,位于北京海淀區(qū)西郊,距市區(qū)25公里,全園面積160公頃,頂峰香爐峰海拔575米,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。
香山紅葉最為著名,黃櫨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植的,200年來,逐漸形成擁有94000株的黃櫨樹林區(qū)。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(jié),紅葉延續(xù)時間通常為1個月左右。半山亭、玉華山莊和閬風亭都是看紅葉的好地方。園內(nèi)各類樹木26萬余株,僅古樹名木就達5800多株,約占北京城區(qū)的四分之一,森林覆蓋率高達98%,被有關部門測定為北京負氧離子最高的地區(qū)之一,曾被評為“北京新十六景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