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西湖公園位于福州市西北部湖濱路。地處臥龍山下,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。為西晉太康三年(282年)郡守嚴(yán)高所鑿,方圓十?dāng)?shù)里。唐、五代時(shí),閩王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繼位,在此建造亭、臺、樓、榭,湖中設(shè)樓船,西湖遂成御花園。南宋淳熙年間(1174-1189年),福州知府趙汝愚又在湖上建登瀾閣等建筑,更富盛景。清道光八年(1828年)林則徐在湖岸砌石,文人雅士相繼而至。因在福州之西,故名西湖。1914年辟為西湖公園。
福州西湖公園特色景點(diǎn)
仙橋柳色(柳堤)
進(jìn)入大門,長堤臥波,垂柳夾道。原堤建于1930年,寬8米,長139米,中段為橋,即仙橋。1985年拓寬堤面為18米,堤邊有石欄桿,并種植垂柳、碧桃及花灌木。春來佳日,柳絲泛綠,桃花似火,遠(yuǎn)望如湖中錦帶。1994年改橋?yàn)楣皹?,?0米,長36米。
紫薇廳
在開化嶼南,始建于1914年,以四周廣植紫薇而得名。1952年重修,磚木結(jié)構(gòu),現(xiàn)為公園服務(wù)部。
開化寺
位于開化嶼(一名小孤山)中央,為公園最古老的建筑物,據(jù)傳建于北宋景祐四年(1037年)。明嘉靖年間(1522-1566)知府汪文盛捐資重建?,F(xiàn)有建筑為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總督金世榮重建,中為正殿,后為禪堂,兩翼系鐘鼓樓,又左為客寮,右為方丈。寺內(nèi)昔有“十八娘”荔枝,頗負(fù)盛名。宋蔡襄《荔枝譜》云:“俚傳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,好噉此品,因此得名。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。寺在紅花綠柳、碧波為鏡的湖心嶼中,歷來為詩人尋幽覓句的好場所。清郭雍有“金碧湖心寺,淡煙朝夕橫,我來芳樹暖,鐘動晚波平”的名詩。
宛在堂
在開化嶼東。系閩中詩人紀(jì)念堂。明正德年間(1506-1521)詩人傅汝舟營建,招詩友高瀫等同來隱居,營建木構(gòu)三楹,以詩名“孤山宛在水中央”為堂名。一時(shí)詩人云集,傳為佳話。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改建為湖心亭。乾隆十三年(1748年)黃任倡議復(fù)建,在堂中設(shè)立詩龕,作為福州詩壇同人吟詩聚會之地。后來堂為洪水沖毀。道光四年(1824年)重建。道光七年(1827年),林則徐丁父憂歸家,重浚西湖,借宛在堂為辦公場所。1914年,西湖辟為公園后,宛在堂修葺一新。此后,春秋皆有雅集,名人墨客薈萃吟詠。
開放時(shí)間
5:30—22:30。
地址
福建省福州市區(qū)湖濱路70號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