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心巖景區(qū)在武夷山北部,面積4.5平方公里,主要景點有天心巖、鷹嘴巖、流香澗、大紅袍茶樹、天車架、杜轄巖等。巖下有寺,初名山心永樂庵,明嘉靖七年(公元1528年)改名天心庵,清代改名永樂禪寺。樓閣嵯峨,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。
鷹嘴巖
由天車架向前行約數(shù)百米,可見一座形似雄鷹的巨巖,稱鷹嘴巖。鷹嘴巖光禿禿的巖頂,東端向前突出,尖曲如喙。奇特的是,鉤形的“鷹嘴”上竟然生長著一株干虬的古老刺柏,給鷹嘴增添了幾分飄逸,幾許神采。從巖頂直削而下的巖壁,縝潤瑩潔,白里透紅,而微微拱起的巖脊,卻是一片蒼黑,隱隱約約地現(xiàn)出一條條裂紋,猶如豐滿的羽翼。只見它兀立峰巔,翹首藍天,勢欲振翅高翔,搏擊蒼穹。古人有詩道:“雄鷹獨立健無倫,銳喙昂頭實逼真。豈是神山壓凡鳥,欲君奮擊絕囂塵?!毙蜗?,生動地描繪出了鷹嘴巖的神姿。
流香澗
流香澗位于天心巖北麓。是武夷山風(fēng)景區(qū)內(nèi)唯一一條流向西北,倒流回山的山澗,故又名倒水坑。山澗兩旁懸崖壁立,青藤垂蔓,山花燦爛。一路走去,淙淙的流水與飛花相隨不舍,幽幽花香,時時撲鼻而來。明朝詩人徐熥游歷此地,不忍離去,遂將澗改名為“流香澗”。
大紅袍茶樹
從玉柱峰前行至九龍窠。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邃的峽谷,九認(rèn)嶙峋的山峰,猶如九條騰空而起的游龍。峽谷里巨石錯落,細泉潺流,到處布滿了叢叢簇簇的茶樹,真是滿谷春色,一派生機,不愧是“茶的王國”。在九龍窠最后一窠巖壁間,不一用石塊壘成的盆景似的茶園,上面生長著幾叢茶樹,它就是聞名于世的“茶中之王”——大紅袍。大紅袍之所以能夠獲得茶中之王的譽稱, 因為它的生長環(huán)境得天獨厚:茶樹所處的峭壁上,有一條狹長的巖罅,巖頂終年有水自罅滴落。而隨水流落的還有苔蘚等有機物,因而這塊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。且兩面三刀旁巖壁直立,日照不常,氣溫變化不大。再加之茶農(nóng)平時精心管理,采制加工時,一定要選技術(shù)最好的茶師來主持,使用的也是特別的器具。由于以上種種原因,自然就使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(zhì)和卓著的藥效。經(jīng)茶師評定,大紅袍沖至九次,尚不脫原茶之真味——桂花香,從而奪得了“茶中之王”的桂冠,贏得了人們的贊譽。
天心巖
從九龍窠前行里許,可見一座山巖叫天心巖。巖下這座寺廟就是武夷山現(xiàn)存的最大寺院——永樂禪寺。據(jù)董天《武夷山志》記載:永樂禪寺的前身,稱山心永樂庵?!吧叫摹敝钙涞乩砦恢枚?,因名剎座落于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(qū)中心,故名,明嘉靖七年(1528年),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,改名天心廟。清康熙年間,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沿重光了這一宗教名構(gòu),改稱天心永樂禪寺。此時的“天心”之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(fā)。蘊藏著禪語“天心明月”和佛教徒所向往的“極樂世界”的無窮寓意。古剎四周古木參天,篁竹蔽邃,鳥鳴蟬噪,意境深 ;步入寺內(nèi),香煙燎繞,梵音清越,恍如游仙。
杜轄巖
杜轄巖四周,群峰雄峙,修篁環(huán)抱,宛如一座森嚴(yán)壁壘的城堡。但在巖內(nèi)卻隱匿著兩個不同風(fēng)貌的洞穴。從巨石壘疊的石門跨入,但見懸崖千韌,嵌空而出,覆蓋著一塊小小的谷地,風(fēng)雨不侵。谷地里建有一幢小樓和栽有幾株桃樹,一泓清澈的泉水從樓旁流過,環(huán)境幽雅,纖塵不染,這是下洞,名為會仙洞。從下洞躡石磴而上,一路竹樹掩徑,流泉潺潺。巖上,在石幾、石凳和石棋盤,錯落在一個穹然上覆的巖穴間,這是上洞,名小有洞。下洞平衍而幽深,上洞峻絕而軒朗,一上一下,景色迥異。
開放時間
08:00-17:00
地址
武夷山北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