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龍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,海拔1700米,四周黛峰聳峙,松柏成蔭,景色壯麗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是一座集林、泉、洞、寺于一體的文化名山。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。寺內(nèi)有大雄屋殿、禪院、九蓮洞、鐘樓、藥文殿等建筑。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—龍山石窟。
景區(qū)由東峰、西峰、南峰(香爐峰)和柳子溝組成,山勢奇峻、溝壑幽深。遍山的松柏林覆蓋面積達70%以上,林間鳥獸成群,僅屬于國家保護的一、二類動物就有20余種。蒼松翠柏植根于懸崖絕壁,盤根錯節(jié),形態(tài)各異,蟠龍松、鳳凰松、松抱柏堪稱樹中奇珍。山中多泉,著名的有龍泉、寺泉,水質(zhì)清純、甘冽,富含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山中空氣清新,涼爽,是天然的避暑勝地。
在龍山風(fēng)景區(qū)氣候條件和晉祠(在晉祠景區(qū)西北10公里處)相近,日溫差較大,有時干燥多風(fēng),但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,天氣涼爽。該景區(qū)是太原市近年開發(fā)的,具有極佳的觀賞和游覽價值。市區(qū)通往景區(qū)的道路,寬闊平坦,十分便利。其它多種服務(wù)(餐飲為主)方便、實惠,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。
天龍山的人文景觀始于南北朝時期。東魏時期,大丞相高歡在天龍山修建避暑宮,開鑿石窟,修建寺廟,拉開了天龍山佛教史的歷史序幕。石窟寺分布于東西峰間的懸崖峭壁之上,共計有25窟,500余尊造像。本世紀20年代初,石窟遭到嚴重破壞,石窟中的大部分精品被盜運國外,散失在日本和歐美等國。
天龍山景點特色
天龍寺
天龍寺,清代改稱圣壽寺,始建于北齊皇建五年(560),其中力上、佛像、脅侍諸像,雕技甚為精美。可惜在解放前被閻軍火毀,幾成廢墟?,F(xiàn)在的天龍寺,是解放后復(fù)原重建或遷建的。除寺門兩側(cè)的唐代力士、大殿的明代三身佛外,其余都是新塑的。
天龍山石窟
天龍山有東、西兩峰,東峰叫“仙巖山”,西峰稱“大佛山”,雙峰對峙,風(fēng)采獨具。在兩峰南坡的山腰間,開鑿25個石窟,即東峰12個窟,西峰13個窟,除第11窟面東外,都是坐北向南。石窟排列有序,形制各異,大小不一。計有造像500余尊,浮雕、藻井、畫像1144尊(幅)。它以精煉、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(shù)而聞名于世,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據(jù)說排名為第六位,可惜后來被盜,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。
開放時間
8:30——18:00
地址
遼寧省太原市晉源區(q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