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天池位于廬山西北的天池山頂,池呈長方形,池水碧悠,光靈如玉;池原為天池寺內(nèi)放生池,天池寺為廬山山頂最古老的寺院。龍首崖之險、凌虛閣之云、文殊臺之佛光,堪稱大天池“三絕”。
天池寺為廬山山頂最古老的寺院。東晉僧人慧持創(chuàng)立,舊名峰頂寺。宋朝更名天池院。明太祖賜名“天池護國寺”。明成祖敕“天池萬壽寺”,明光宗又敕“天池妙吉禪寺”遂為匡廬首剎,后寺廢。池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臺,名文殊臺,臺為石木結(jié)構(gòu),兩層。下層為石室五楹,有門窗,可充住室。上為手頂,即稱為臺。登臺眺望,山巒突起,群峰相連,遠波明滅,極富野趣。是觀察佛光的最佳處。
為表彰文殊菩薩掏池之功,于池西建有文殊臺。登臺極目,青山如屏,田疇似錦,風(fēng)光迷人,是觀賞天池云海、晚霞和佛光之佳處。每當春、夏之交,山中水氣郁結(jié),云霧漫天,谷中薄霧如輕紗繚繞,白云時而傍山升騰,時而翻滾直下。天池晚霞最美,看紅日彩霞滿天,極目長江如練,放眼平川生輝,為廬山勝景。每遇月暈星隱之夜,有時可見山下空曠幽谷之中,燈火盞盞,閃爍離合,明滅不常,古時天池寺僧認為是仙佛顯靈,故稱“佛燈”,實為磷火所致。
大天池曾是天池寺的放生池。寺院系晉慧持所建,名峰頂寺,為廬山最古老的廟宇,宋時始改為天池寺。明代經(jīng)多次封賜,成為“匡廬首剎”。日軍入侵后寺全毀。現(xiàn)圍墻門額上鐫刻很深、筆力蒼勁的“天池寺”三字為僅存之物。
天池主要景點
天池寺
東晉僧人慧持創(chuàng)立,舊名峰頂寺。宋朝更名天池院。明太祖賜名“天池護國寺”。明成祖敕“天池萬壽寺”,明光宗又敕“天池妙吉禪寺”遂為匡廬首剎,后寺廢。
文殊臺
池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臺,名文殊臺,臺為石木結(jié)構(gòu),兩層。下層為石室五楹,有門窗,可充住室。上為手頂,即稱為臺。登臺眺望,山巒突起,群峰相連,遠波明滅,極富野趣。是觀察佛光的最佳處。臺東一亭,名“斗姆亭”,又稱“老母亭”。始建于明代。石混凝土結(jié)構(gòu),圓形攢尖頂。橫額有“相望祖庭”篡刻。立柱上有隸書對聯(lián)“琳宇剩劾灰法蒙莊嚴留佛座,瓣香臨危澗新亭結(jié)構(gòu)護仙盒”。
寶塔
天池山脊立著一座寶塔。塔為一閣式石塔,五層六面,塔剎呈寶瓶狀。高20余米,始建于宋建炎年間(公元1127--1130年),為宋承相韓俯胄所建?,F(xiàn)塔系公元1927年唐生智重建。塔內(nèi)藏有銀佛像,宋幣和水晶珠等物。
圓佛殿
和塔平列于山脊的另一棟外觀呈圓形,直徑為16米,傘頂?shù)姆鸬?,名圓佛殿。殿建于1926年,原為五門,每門內(nèi)塑有一尊佛像,故亦稱五佛圓,后佛像被毀,將四周改成窗。相傳為唐生智為其母修的佛殿。
天心臺
天池塔西有一石質(zhì)方臺,名天心臺。寓天心之觀之意。為民國林森所建。
照江崖
臺下有碩大臥石,平滑如鏡,上鐫“照江崖”字樣。
開放時間
全天
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