賀蘭山巖畫位于寧夏賀蘭山一帶,有一條由幾萬幅巖畫組成的雕刻藝術長廊,而距銀川市西北五十多公里的賀蘭口則是巖畫最為集中之處。
賀蘭口,俗稱“豁子口”,為賀蘭山口之一,地屬賀蘭縣金山鄉(xiāng)金村。山口兩側,山峰聳立,巖石疊障,一灣泉水從溝內潺潺流出。在溝畔山崖石壁上,鑿刻著300多幅巖畫。巖畫題材一是類人頭像,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,其次為馬、牛、羊、驢、鹿、鳥、狼等動物圖形,此外還鑿刻有狩獵、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、月、星辰人手、人腳及古西夏文字等。類人頭像面部奇異,圓面大耳,頭頂生角;動物圖形構圖簡單,鑿刻粗獷,但形象生動,駿馬體魄健壯,群鹿活蹦亂跳,小鳥振翅欲飛,惡狼虎視眈眈。
賀蘭口巖畫大致可以分為兩期,一期以動物圖形、日、月、星辰等為代表,時代大約在春秋戰(zhàn)國以后至漢代以前,為匈奴族游牧部落的民間作品;二期以類人頭像和西夏文字為代表,時代大約在五代至西夏建國初年,為黨項民族游牧部落的民間杰作。
特色景點
人面像
在賀蘭山上萬幅的巖畫中,人面像極具特色。原賀蘭山巖畫管理處主任賀吉德說,放眼整個地球的巖畫圖系,在巖畫圖像中最普遍的人面像,大多集中于環(huán)太平洋地區(qū),這個地區(qū)有11個國家和地區(qū)分布著人面像巖畫,但在遠離環(huán)太平洋的賀蘭山卻以近千幅的數量成為世界上人面像最集中、圖形最豐富的地區(qū)。
戰(zhàn)車
巖畫中出現的車的形象,又扯出了另外一個謎團。美國匹茲堡大學的華裔歷史學家許倬云在他的《萬古江河》一書中曾提出:“公元前2000年,西亞、南亞、東歐、北非的族群移動十分頻繁,這些族群的移動都伴隨著戰(zhàn)車的傳播,而戰(zhàn)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入中國的?!憋@然,沒有正式的文獻資料為他的這種提法作為例證,巖畫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:沿著一條自歐洲到亞洲的巖畫之路,我們會發(fā)現這也是一條戰(zhàn)車蔓延之路,而車輛的形狀進入中國后就出現在了天山、祁連山、賀蘭山、陰山的這條線上。殷商時期,北方的戰(zhàn)車在性能上就高于中原地區(qū),姜子牙幫助周文王伐紂時,派遣大將南宮適“求車八百乘于戎”,這些來自北方戎人的戰(zhàn)車在摧毀殷商政權的戰(zhàn)爭中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而賀蘭山地區(qū)當時就屬于戎人生活的地區(qū),如今,在整個賀蘭山區(qū),車的巖畫明確顯示這里當時已經擁有了成熟的造車技能。在整個中國巖畫分布圖上,可以清晰地看到,賀蘭山是巖畫中車輛圖像出現得最靠近中原王朝的地區(qū)。但是,這僅僅是一種猜想。
開放時間
08:00-18:00
地址
寧夏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(xiā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