擔仔面
因一開始是挑擔子賣面,所以便把這種面叫作“擔仔面”。一碗擔仔面的重頭戲不外乎湯頭和肉燥,面的湯頭則是蝦頭湯湯汁;肉燥是選用肥瘦適中的豬后腿肉,和蔥一同爆炒后,再慢燉而成。見師傅利落地下面、放上肉燥、加入蝦頭湯,最后再灑上黑醋、蒜末、香菜、豆芽菜,動作一氣呵成,一碗擔仔面赫然已出現(xiàn)在面前。嘗一口這府城知名的擔仔面,肉燥香、湯頭鮮甜中帶著微酸,果然名不虛傳。
鱔魚意面
臺南市是炒鱔魚這項美味小吃的發(fā)源地,炒鱔魚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得沒有魚腥味、炒得口感爽脆。大火快炒的手法,時間和火侯的拿捏必須很精確,否則炒出來的鱔魚沒有爽脆的口感,那就跟嚼樹皮沒兩樣了。將去骨的鱔魚切成段(斜切的炒過的卷度才漂亮),熱鍋后加入洋蔥、蔥、辣椒粉及鱔魚,大火快炒,然后加入醋、米酒等調(diào)味料即可準備起鍋。端到面前的鱔魚意面得趁熱吃,口感才會爽脆。
魚羹
浮水魚羹,是取魚肚和魚背肉,然后魚肉打成漿,稍加調(diào)味后捏成一條條的魚羹塊,丟入滾水中,熟了就會浮起來(這便是“浮水”魚羹之意)。煮過魚羹塊的湯也大有用處,加入地瓜粉勾芡后,即成清甜可口的羹湯。
土魠魚羹,土魠這個名字是有由來的喔!據(jù)說清代“水師提督”施瑯很喜歡吃這種魚,于是百姓就叫這種魚為“提督魚”,后來就演變成了今日的土魠魚了。其作法分成魚塊和羹湯兩部分,炸魚塊時須以蒜頭、糖、鹽等佐料腌去骨的魚塊,待其入味后,再丟入油鍋中炸得酥脆。做羹湯則先炒香切碎的蒜頭,在加入水和糖、鹽等調(diào)味料,然后放入大白菜,將其煮熟,最后再以地瓜粉勾芡即成,清甜中散發(fā)一股蒜香味,滋味頗特殊。
肉圓
吃起來皮細薄、軟嫩、爽口,肉餡則是口感鮮脆,制作時對用料的堅持是成就好口味的主因。制作外皮時,選用五年以上的在來米,將米磨成漿,然后加入地瓜粉以增加肉圓皮的韌性;餡料則是新鮮的沙蝦仁或瘦肉的豬腿肉加調(diào)味料。制作時把米漿倒入倒圓錐形的模型中,加入餡料,再覆上一層米漿,然后將成形的蝦仁肉圓挖起放入蒸籠中炊熟即可。
蝦卷
以豬腸的網(wǎng)膜包著鮮蝦、豬肉、蔥、芹菜、魚漿等材料,再沾上多種獨家配方的粉料,入油鍋炸的金黃酥脆。吃食沾上醬料和山葵醬,一口咬下,外皮爽脆,內(nèi)餡鮮美多汁。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,也可以買一些冷凍蝦卷回家自行油炸。